木地板企业“扩张与联合”成常态 如何面对是关键!
当前,木地板市场格局变化莫测。一方面是受行业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和设计创新不足等顽疾影响,一方面又有房地产商横插一足,跨界“打劫”等方面原因促成。内忧外患之间,企业“扩张与联合”成常态,如何在市场激变的“化学反应”中把握市场成为当下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扩张与联合”成行业常态
木地板产业历来和房产商关系密切,地产业作为木地板业的上游产业,如今却成跨界“强盗”。碧桂园——知名的房地产商,除却普通楼盘、酒店、物业等业务,还涉足了从建材到木地板的部分产业链。对于木地板模块来说,可谓是最完整的“自产自销”。据了解,碧桂园的战略路线,其实是很多大公司大集团的思维。布局木地板生态链,使得业务多元化从而提升本身生存竞争力,将是很多地产企业未来的瞄准点。
除却自我扩张布局;“吞并联合”也是木地板企业面临的一大境况。恒大,热衷联姻木地板企业,早在2015年与全友家私、双虎家私成立“木地板联盟”,2016年,又联手索菲亚、曲美,建立河南恒大木地板产业园。未来房产商所带来的木地板需求更多将会在自己的“朋友圈”所消化。
智能木地板理念的流行,直接引发“物种入侵”。互联网大佬雷军带早在2013年就开始发力于木地板生态圈,与华润置地、金地等地产商合作,小米智能木地板系列与地产商的战略合作,引领的将是未来木地板生活体验。智能木地板的流行,影响的不仅仅是人们对木地板设计改观,同时也引发用户对木地板产品材质的选择。传统实木木地板可能受到影响更为剧烈。
融入环境激变“化学反应”中来
出于环保与资源节约,自2002年7月18日,住建部印发《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细则》以来,现在在北京、广州、厦门、沈阳、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等城市,都精装修住宅的占比也在逐年提高。消费者普遍越来越懒,“拎包入住”的理念只会越来越流行。随着年轻化消费主力军的兴起,如何为该群体提供“省时、省力”的服务更是需求的关键点。而开发商一次性提供可直接入住的商品房成了终极解决方案。
不可否认,在利润驱逐的商业战场,企业面临的洗牌永不停止。木地板企业的绽放与凋零我们应当乐观看待,总有企业疲于市场压力而倒闭,也有企业在激浪中一跃而上。地产开发商占有的木地板圈不是唯一的市场,未来二手房改装与全屋定制将又是木地板行业的创新口。作为传统木地板企业不是一味的只看跨界者的“凶残”,更多的应该思考如何去融入该环境产生的“化学反应”。中小型木地板企业首要问题是把握当下市场,同时考虑市场的激变。
应对市场激变的几点建议
首先,互联网大环境里如何整合线上线下,凸出自我品牌。如今信息泛滥的时代,想要引得用户的注意,线上线下结合思维更加重要。一定程度的线上品牌投入,无疑给经销商与个体用户都增加了木地板品牌的权威感。简单来说,如果截止目前为止,中小木地板企业还没有自己比较好的pc与移动端展示入口那真要好好反思一下,目前无论是经销商还是个体户都习惯于通过手机“看木地板图”“看品牌”。除却传统口碑相传,木地板厂如何与木地板经销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互联网工具更有效地达成品牌意识与传播,这一点也可以进行一定尝试,毕竟是双赢!
其次,更加注重已合作的经销商的建议反馈,同时也应当注意单个用户体验的反馈。
再次,木地板风格与设计严重同质化的时代,如何做好边缘细节“创新”,简单来说是木地板材质的运用、设计感、与功能实用性的多维度开发,而并非一味的强调所谓的“风格”,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木地板同质化。未来谁的木地板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痛点,将是木地板企业的极具竞争力之一。当然,该顺应潮流就应当一定程度地“随波逐流”,2017年根据广东家具展会的信息来看,当下趋势主流是简美、北欧、新中式等风格木地板,企业应当予以一定的判断与迎合。
最后,跨界的不只是大佬们,中小木地板企业如何“跨界联盟”将是开放眼界,决定胜负的关键。
- END -
上一篇:木地板品牌竞争高端 需找准定位
下一篇:木地板产品中国制造要转向中国智造
良品乐购是汇集中国著名企业品牌口碑的官方网站,为用户提供企业品牌口碑,中国企业品牌口碑的最新资讯,让您及时了解中国企业品牌口碑,著名企业口碑品牌的最新信息,良品乐购是最新企业品牌口碑的展示平台。欢迎转载分享本文“木地板企业“扩张与联合”成常态 如何面对是关键!”,转载时请保留文章版权来源网址:http://www.hao-koubei.com/mudiban/View14714888.html
- 当变频遇上聚燃 樱雪五一抄底价火爆来袭 (2014-05-05)
- 中国锁具十大品牌:指纹锁企业线上发展持续升温 (2014-05-06)
- 指纹锁企业发展电商平台需注意的问题 (2014-05-05)
- 亚设体育:ASHER PVC运动地板 品质俱佳 (2020-08-13)
- 内外交困环境下 吊顶企业如何突围? (2019-04-10)
- 扩张态势不减 净水器企业需警惕风险 (2020-04-27)